70%网民都在看!《“微短剧+”价值创造洞察报告(2025)》发布:揭示这些新风口

原创 繁星指数 繁星指数

2025年6月11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出品的《“微短剧+”价值创造洞察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全文【】,系统梳理了过去一年多以来“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的发展脉络与趋势。

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下,微短剧已从单一娱乐形态升级为跨界融合的新型载体,形成“内容出圈、价值升维、产业延展”的多元发展格局,成为推动文化传播、经济增长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行业爆发:

市场扩容与政策驱动双轮发力

报告指出,微短剧在2024年实现了爆发式成长,全社会广泛参与,缔造了“微短剧+”元年。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网民中微短剧用户的渗透率达70%,用户结构呈现全年龄覆盖特征。三分之二微短剧用户计划在2025年增加看剧时长,超20%用户预计每日多看超1小时,用户粘性持续提升。

市场供给端,多元化特征显著。行业相关企业超过8万家,涵盖网文业务公司、MCN机构、广告业务公司及传统影视公司等多元主体,政府机构与媒体机构汇入微短剧创作大潮。播出渠道从短视频平台向中长视频平台、搜索引擎、游戏直播平台、电商平台全面拓宽,形成“多元场景覆盖”的传播矩阵。

国家广电总局通过“微短剧+”六大创作计划推动行业规范化、精品化发展,截至2025年4月30日,已累计推荐9个批次共276部剧目,其中“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241部,“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35部。各类机构积极参与,各地政府积极创新,展现出“政策引导+地方创新+产业落地”的新型联动效应。

价值升维:

传播、应用与社会效能三重突破

如今,微短剧正从“眼球经济”转向“价值经济”。2024年“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剧目总播放量超60亿,微短剧成为地域文化的“移动名片”。

微短剧与品牌、电商等领域深度融合,催生多元商业模式。定制剧成为营销新宠,如C咖定制短剧《喜事千金》播放量6.8亿,百多邦冠名短剧《我和女儿坐同桌》播放量7.4亿;微短剧与电商联动日益活跃,京东《广坤骑遇记》等剧直接挂载品牌活动链接或商品链接,实现“边看边买”。

此外,“微短剧+”肩负不同职能、呈现不同场景,在文化传播、知识科普、机构宣传等领域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新型工具。

产业延展:

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

当前,精品化是微短剧行业核心趋势,IAA模式压倒IAP模式,成为微短剧用户更普遍的诉求。用户对剧情连贯性要求的提升,倒逼行业从“流量思维”转向“质量思维”。“微短剧+电影”“微短剧+电视剧”“微短剧+综艺”“微短剧+动漫”“微短剧+电视栏目”“微短剧+游戏”等衍生模式兴起,有效延长IP生命周期并延展“+”的价值链。“微短剧+”的多元应用场景,进一步驱动行业内容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同时,产业升级趋势显著,AI技术成为降本增效的新引擎。从战略到制作再到营销,微短剧生产流程全方位接入AI工具,AIGC的创造能力与呈现水平在近一年不断登上新台阶。

从本土化译制到全球生态构建,微短剧出海步入快车道,200余款海外微短剧App上线,“外籍演员+国内取景+海外播出”成为兼顾效率与质量的创作路径之一。透过小屏中的“中国造”故事,全球用户能够了解中国企业对文化传承的坚守、创新创造的担当,从企业价值理念的传达中,看见一个生机勃勃的现代中国。

报告提出,下一阶段“微短剧+”仍需持续探索内容升级、营收拓展、融合深化三大路径。作为互联网时代的“轻骑兵”,微短剧正以“小体量、大能量”重塑文化产业生态。随着政策扶持、技术创新与市场成熟的多频共振,“微短剧+”将释放“1+1>2”的融合效能,以研究指导创作,以美学夯实根基,以人才支撑发展,在文化强国建设中书写更精彩的篇章。

原标题:《70%网民都在看!《“微短剧+”价值创造洞察报告(2025)》发布:揭示这些新风口》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