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刚刚在中国普及时,大家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变化?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

按照计划,丛霖先用单板微型计算机做了团体操队形变换表演。接着,李劲操作一台连接了 14 英寸彩色电视机显示屏的苹果电脑。

屏幕先是打出“热烈欢迎”的中英文字样;很快,画面上出现了一个方头方脑的机器人,闪着大眼睛,唱起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歌声刚结束,一枚镌刻着“中国制造”的巨大火箭,呼啸着升空,屏幕上打出几个大字:“中国,飞向宇宙!”

整个表演一气呵成,“有人给邓小平递了张椅子,让他坐下,他马上挥挥手,坚持要站着看完。他兴致很高,也不想打断孩子的表演。

设计的 3 分钟表演结束,见邓小平没有离开的意思,李劲又用自己设计的程序和电脑下了一盘黑白棋,电脑赢了。

按照计划,丛霖先用单板微型计算机做了团体操队形变换表演。接着,李劲操作一台连接了 14 英寸彩色电视机显示屏的苹果电脑。

屏幕先是打出“热烈欢迎”的中英文字样;很快,画面上出现了一个方头方脑的机器人,闪着大眼睛,唱起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歌声刚结束,一枚镌刻着“中国制造”的巨大火箭,呼啸着升空,屏幕上打出几个大字:“中国,飞向宇宙!”

整个表演一气呵成,“有人给邓小平递了张椅子,让他坐下,他马上挥挥手,坚持要站着看完。他兴致很高,也不想打断孩子的表演。

设计的 3 分钟表演结束,见邓小平没有离开的意思,李劲又用自己设计的程序和电脑下了一盘黑白棋,电脑赢了。

80 年代是开放的中国在思想上狂飙突进的年代,在那个时候大家都非常向往与西方接轨,快速使中国进入四个现代化。而其中“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各种宣传当中,计算机总是离不开的一种象征符号,和火箭、卫星、原子符号等搭配出现。

在当时,学好计算机主要指的是学习编程,虽然大家都不太知道这东西有什么用,但都是为了祖国现代化服务的一种高尚的理想,更多于探寻其实用目的。

进入 90 年代的计算机新一次普及,与上一次不同的地方在于,计算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逐渐开始真正的发挥作用。

80 年代,和其他国家基本同步地,中国开始了中文输入的研究。王选院士的激光照排自不必说;而在办公室领域,由北京四通集团制作的打字机风行,此后逐渐被 IBM 兼容 PC 所替代。

联想和求伯君分别开发的“汉卡”,是可以让当时的 IBM-PC 识别汉字字库的硬件。有了这样的铺垫以后,90 年代初期,电脑加打印机的组合开始应用到更多的办公场所。

汉字输入也有了更快捷的方法。经过不断的摸索和试验,由王永明开发的“王码”五笔字型在 90 年代得到大规模普及。当时人们要报电脑培训班,进去主要练习的就是五笔输入法。

你可以试着问问 50-60 年代生的你的父母或祖父母辈,问问他们是否对“王旁青头戋五一”有印象。在掌握电脑操作技能之后,年轻人就可以充当文员,专门进行文字录入的工作。

短短几年之后,中国人迎来下一波电脑普及浪潮,还是在图形操作界面被大规模应用开始。

1992 年,微软针对中国市场首次推出中文版的 Windows3.2 操作系统,而 1995 年 Windows 95 面世后,中文版和其他市场基本做到同步发售,这一切都导致操作电脑的难度级别,下降到了普通人也能随便学会的水平。电脑对中国人而言,再不神秘。

同样在 90 年代中期,适合普通人的互联网服务也开始逐渐的向下普及。虽然当时的拨号上网费和电话费都贵得惊人,但是从比较富裕的家庭开始,互联网也在中国有了群众基础。

1999 年 9 月,由 10 多家媒体联合主办了一场“72 小时网络生存测试 ”,12 名参与者需要体验如何使用当时并不完善的电子商务,在独立的房间内,通过网络来满足他们的饮食起居需求。

这是现在国内大部分网民不了解的那段历史的终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了。

2017 年 8 月发布的 CNNIC第 4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7.51 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同时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 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4.6 个百分点。

但换个角度看,这其实意味着我国仍有接近一半的国民,即使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中依然和电脑“绝缘”。如果他们不能掌握这一新时代的必备技能,就毫无疑问会被时代抛下,一旦他们同时陷于贫穷——这几乎是肯定的——那么他们将逃不出贫穷的诅咒。

让全中国每个人都能平等地进入信息社会,跟精准扶贫的大目标一样任重而道远。

(题图:《想一想我们为四个现代化做了些什么》邢占奎 作)

本文 电脑刚刚在中国普及时,大家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变化? 来自 动点科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