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五虎上将,4位被封神,为什么只有黄忠将军被冷落?

在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长河中,许多重要的历史时期都被后人以文学形式记录下来,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制生动描绘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黄巾起义为开端,至司马炎统一全国为终,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恩怨情仇。在这部史诗般的作品中,名将辈出,谋士如云,而最令后世津津乐道的,莫过于蜀汉政权麾下的\"五虎上将\"。

关于\"五虎上将\"这一称谓,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未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位将军并称。这一称号最早见于小说《三国演义》,后来在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中也被正式收录。有趣的是,在民间传说中,这五位将军受到的尊崇程度却大相径庭,其中四位都被奉为神明,唯独黄忠将军相对冷落,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确实值得深入探讨。

让我们先来了解\"五虎上将\"称谓的由来。蜀汉政权建立后,曾为五位战功卓著的将领封侯。关羽早在东汉末年就被封为\"寿亭侯\",后世更被尊为\"武圣\",地位极其尊崇。其他四位在刘禅时期也获追封:张飞为\"桓侯\"、马超为\"威侯\"、赵云为\"顺平侯\"、黄忠为\"刚侯\"。由此可见,这五位将领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原本是相当的,当时并未形成\"五虎上将\"的固定称谓。

\"五虎上将\"这一说法源于后世小说《三国演义》,但并非凭空杜撰。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小说需要对人物进行正邪善恶的区分。自汉朝以来,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强调\"君臣孝义\"的伦理观念。蜀汉政权的刘备作为汉景帝后裔,被视为汉室的合法继承者,自然成为小说中的正面主角,其麾下的文臣武将也因此被塑造成正义的一方。相比之下,曹操虽为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但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在当时并不被认可;孙权虽年轻有为,但在正统观念下也被视为乱臣贼子。因此,\"五虎上将\"的称谓实际上是小说为突出正面人物而采用的艺术手法。

展开全文

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人们习惯对小说人物进行比较和分类。《三国演义》中三大势力都拥有众多勇猛将领:曹操麾下有夏侯惇、夏侯渊、张郃、张辽等名将;孙权帐下有甘宁、周泰、黄盖、韩当等猛将。但最受读者喜爱和推崇的,还是蜀汉阵营的这五位将领。读者在阅读时,更倾向于将这五位将军想象成战无不胜的英雄形象,他们的战功和能力在读者心中无人能及。因此,\"五虎上将\"的称谓也反映了读者对这些人物的喜爱和认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称谓并非《三国演义》独有,在《隋唐演义》《水浒传》《明英烈》等明清小说中也能见到类似的说法。

\"五虎上将\"在民间的影响力呈现出有趣的分化。虽然小说中五位将领地位相当,但在民间信仰中,他们受到的尊崇程度却大不相同。关羽因其\"忠义\"品格最受推崇。在汉代选官重视人品的背景下,关羽的形象完美契合了人们对\"忠义\"的向往。\"忠义千秋\"成为关羽的代名词,加上其超凡的武艺,最终被尊为\"武圣\"和\"武财神\"。张飞的崇拜则主要源于其鲜明的形象特征。历史上真实的张飞其实颇具文采,擅长书画,但小说将其塑造成黑脸虬髯的猛将形象,这种形象在民间常与驱邪镇魔的神明相联系,因此张飞被奉为\"阴阳两界的大巡察使\"。

赵云因其忠勇事迹广受爱戴。长坂坡单骑救主、东吴护驾等事迹展现了他的勇武与忠诚,加上不居功的谦逊品格,被道教尊为\"南宫辅佐真君\"。马超则因统领西凉的功绩被尊为\"护羌神\"。相比之下,黄忠的民间影响力就逊色许多。虽然他以\"老当益壮\"和\"神箭手\"闻名,但在这两方面都有更著名的历史人物:战国廉颇以老当益壮著称,汉代李广以神射闻名。这使得黄忠的形象相对黯淡。

黄忠将军的\"历史问题\"也是影响其民间地位的重要因素。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忠义\"强调从一而终。而黄忠曾先后效力于刘表和曹操,这两人在当时都被视为\"汉贼\"。刘表长期割据荆州不事朝廷,曹操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黄忠后来在攻取益州时立下斩杀夏侯渊的战功,但缺乏其他突出贡献,加上其归顺时的身份仅为长沙守将,地位不及其他四位将领显赫。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黄忠在后世民间信仰中的相对边缘化。

通过分析\"五虎上将\"的历史渊源和民间影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英雄崇拜的形成机制,以及历史人物形象在文学传播过程中的演变规律。这种文化现象不仅反映了民众的价值取向,也展现了历史记忆在民间叙事中的选择性重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