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治理不仅针对工业企业,也针对每个人
上世纪8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数量持续增加的汽车取代燃煤成为英国大气的主要污染源。这些物质在阳光中的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复杂的光化学反应,产生以臭氧为主的多种二次污染物,就是所谓的“光化学烟雾”。 对于这一趋势,英国自1993年起要求所有出售的新车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1995年英国通过了《环境法》,要求制定一个治理污染的全国战略。根据英国国内、欧盟及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设立了必须在2005年前实现的污染控制定量目标,要求工业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减少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多种常见污染物的排放量。 同时,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数量也是配套的手段。伦敦有着强大的公共交通系统。有140多年历史的地铁是大多伦敦人出行首选,密如蛛网的线路覆盖整个伦敦。除了地下铁,还有城市火车、港区轻轨和几百条公交线路分流路面人群。发达的公众交通以及政府对非公交系统用车的高压手段,让公众更乐意选择地铁或公交系统出行。 英国一直致力于控制市区内的汽车数量,在2003年更是用收取交通堵塞费的手段限制私家车进入市区。到2008年2月,伦敦针对大排量汽车的进城费已升至25英镑/天,折合人民币350元/天。这大笔收入都花在了公共交通上面。对拥堵费制度虽然抱怨挺多,但事实是收费地区交通拥堵程度减少了30%。伦敦正计划在今后20年里,把伦敦的私车流量减少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