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节日与公众假期

公众假期

编辑

本表列出香港的所有公众假期,其中若同时是法定假日,则以黄色显示。除特别注明外,所有公众假期如与星期日或其它公众假期重叠,会于下一个工作日补假。部份依据农历日期的公众假期,会注明其农历日期。

假期名称

公历(西历)

华夏历法/农历

假期简介及备注

星期日/星期天/周日

所有星期日(所有星期天)

大部份的基督宗教教会逢星期日举行主日崇拜。不是法定假日,但根据法定假日放假的机构,如非服务行业,通常都以此日为每周休息日。如与公众假期重叠,该公众假期于下一个工作日(通常是星期一)补假。

元旦

1月1日

公历新年,通称元旦,庆祝新一年的开始。

如当日为星期日,1月2日星期一将订为补假日。

农历年初一

1月21日至2月22日其中连续三天即最早为1月21日至23日、最晚为2月20日至22日

正月初一

农历新年,是中国华夏历法的一个新年。

亦称新年、过年,庆祝农历新一年的开始,会在这个时候拜年。

吉祥物是财神和该年生肖动物。

如农历年初一、年初二或年初三任何一天为星期日,农历年初四将订为补假日。

1983年至2010年间,如农历年初一、年初二或年初三为星期日,农历年初一的前一日(即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将订为补假日。首次发生在1983年2月12日星期六,而最后一次则发生在2010年2月13日星期六。

农历年初二

正月初二

农历年初三

正月初三

清明节

4月4日、5日或6日之其中一天(现时清明节已不再出现于4月6日)

春分之后的二十四节气,传统上是登山扫墓、拜祭先人的日子。

唯一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公众假期。

如当日为星期日,该日之后的星期一将订为补假日。

耶稣受难节

3月20日至4月26日其中一个连续的星期五、六、一,连同星期日,连续四天假期即最早为3月20日至23日、最晚为4月23日至26日

日期根据复活节计算表册而定(有争议,详见复活节日期争议条目)。

如3月21日春分当日适逢月圆日,则复活节会在春分后首个星期日(但如春分适逢星期日,则复活节不会在当天,而是在一个星期后的3月28日星期日);如春分当日非月圆日,则复活节会在春分后首个月圆日再之后的首个星期日(倘若月圆日适逢星期日,则复活节不会在当天,而是在之后的一个星期日)。但2021年罕有地不是出现在月圆日(3月26日星期五)后的星期日(3月28日),而是在那个星期日后再过多七天的星期日(4月4日)。

注意计算复活节的“春分”和“月圆”,是根据天主教会历书的定义,和天文学的定义略有不同。计算复活节的“春分”,固定在3月21日(二十四节气的“春分”则围绕3月20日至22日之间,故未必是同一天),“月圆”相当于农历二月十四日或闰二月十四日或三月十四日。

根据此计算法,复活节最早在3月22日,最晚在4月25日[1]。

在香港,假期则是复活节前两天(星期五、星期六)的耶稣受难节、耶稣受难节翌日,及后一天(星期一)的复活节星期一(复活节补假日)。

耶稣受难节是悼念耶稣受难,复活节则是欢庆耶稣复活。坊间通常把这三天假期泛称“复活节”,甚少提及“耶稣受难节”。

此假期可能与清明节重叠,例如1969年、1980年、1985年、1988年、1999年、2010年、2015年、2021年、2026年等,其中2021年的清明节为4月4日星期日,翌日4月5日星期一补假,但4月5日星期一又与复活节星期一重叠,故4月6日星期二以“复活节星期一翌日”名义再补假,并出现三个罕见之处:

(半罕见)出现连续五天的长假期,而且无须请假也能直接连放。不过在2026年或之前,出现五天假期的机会为一般,未算真正的罕见,如1988年、1996年、1999年、2007年、2010年等,每三至六年出现一次。

(极罕见)出现连续两天补假日子。(注:不是连续两天假期)

(最罕见)出现以“复活节星期一翌日”名义的假期。

在1969年,由于清明节(4月5日,星期六)与耶稣受难节翌日同在一日,故安排于3月31日(星期一)补假。

在1980年,由于清明节(4月4日,星期五)与耶稣受难节同在一日,故安排于3月31日(星期一)补假。

在1985年,由于清明节(4月5日,星期五)与耶稣受难节同在一日,故安排于7月29日(星期一)补假。

1988年起,如泛复活节假期与清明节同在一日,故该假期之后第一个工作日将订为补假日。

现时不是法定假日,复活节星期一、耶稣受难节和耶稣受难节翌日,将分别于2026年、2028年和2030年起成为法定假日。

耶稣受难节翌日

复活节星期一

劳动节

5月1日

源于纪念1886年5月1日在美国芝加哥发生的干草市场事件,后演变为表扬劳工对社会及经济作出的贡献。

如当日为星期日,5月2日星期一将订为补假日。

佛诞

4月28日至5月29日其中一天

四月初八

纪念释迦牟尼诞辰,亦称浴佛节。

至今以来,只有2012年罕有地在4月28日出现(但未来将于2069、2088年时再出现)外,其他年份最早都只会在4月30日出现(2001年、2020年、2039年等)。

1974年的佛诞,亦罕有地在4月29日出现(但当时佛诞尚未定为公众假期)。

更罕见出现在5月29日,如1955年罕有地在5月29日出现(但当时佛诞尚未定为公众假期),因基本上小满需在5月22日才有机会出现。

如当日为星期日,农历四月初九星期一将订为补假日。

2022年起成为法定假日。

端午节

5月26日至6月26日其中一天

五月初五

纪念屈原(有争议,详见端午节条目)。

较少出现在5月27日,例如2039年。更罕见的是出现在5月26日或6月26日,因基本上夏至在前者需要在6月20日,而在后者需要在6月22日,才有机会出现。

如当日为星期日,农历五月初六星期一将订为补假日。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日

7月1日

纪念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亦称香港回归纪念日。

1997年,主权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时,其翌日7月2日星期三亦是公众假期,而之后只有7月1日是公众假期,除非7月1日与星期日重叠,以7月2日补假。

如当日为星期日,7月2日星期一将订为补假日。

中秋节翌日

9月8日至10月9日其中一天

八月十六

中秋节源于“嫦娥奔月”的中国神话,吉祥物是玉兔。又因此夜月亮满圆,所以同时以圆月、人月团圆作节日主题。亦由于其节日主题环绕月亮,令其相关活动集中在晚上,故特别把假日设于翌日而非当日,让市民可于中秋节当晚尽情进行活动后,翌日休息。

较少出现在10月9日,如1919、1938年,因基本上秋分需在9月24日才有机会出现。同样地,亦较少出现在9月8日,如2052年,因基本上秋分需在9月22日才有机会出现。

如当日为星期日,农历八月十七星期一将会以“中秋节后第二日”名义订为补假日。

1983年至2010年间,如当日为星期日,农历八月十五星期六将订为补假日。首次发生在1995年9月9日星期六,而最后一次则发生在2009年10月3日星期六。

国庆日

10月1日

纪念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成立。1997年及1998年,10月2日为国庆日翌日公众假期(但10月2日不是法定假日)。

1999年起,新增劳动节及佛诞为公众假期,同时取消10月2日的国庆日翌日及8月中旬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公众假期(除非10月1日与星期日及/或中秋节翌日重叠,则会于10月2日以国庆日翌日名义补假),以保持公众假期每年17天。

如当日为星期日,10月2日星期一将订为补假日。

重阳节

10月1日至11月1日其中一天

九月初九

起源有多种说法,较广为人知的一个说法,是古时曾有人得神仙指点,谓某年九月初九会有瘟疫爆发,须登山避疫,后来他人纷纷仿效,形成了九月初九登山的习俗,再后来演变成登山之馀顺道拜祭先人,所以亦是除清明节外,另一个登山扫墓、拜祭先人的日子,即秋祭。

除1919年、1995年是在11月1日及1976年11月1日于翌日补假外,其他年份都在10月。

如当日为星期日,农历九月初十星期一将订为补假日。

圣诞节

12月25日

纪念耶稣诞辰的基督宗教节日,但同时亦是世界狂欢与消费节日,对于大部份人来说,焦点在如何与爱侣共渡、或寻找爱侣、或向意中人表白等爱情事宜上,俨如另一个情人节。节日活动及气氛,则以前一晚(12月24日)的圣诞夜(香港人一般称为“平安夜”)为最高潮时期。

虽是法定假日,但法例容许根据法定假日放假的机构,选择圣诞节不放假,以冬节代替。

如当日为星期日,12月27日星期二将会以“圣诞节后第二个周日”名义订为补假日。

圣诞节后第一个周日

12月26日[2]

即节礼日,起源有多种说法,现在一般视为圣诞节的延续。香港人普遍误解此日为“拆礼物日”,以为圣诞礼物必须待到此日才可拆开,但其实西方文化圈中,圣诞礼物早在24日晚上圣诞夜(香港人一般称为“平安夜”)、或25日圣诞节早上已经拆开,并无待至26日节礼日才拆开圣诞礼物的习俗。

名称中的“周日”不是指星期日(亦因此不使用“周日”),而是英文Weekday的直接翻译(政府对这天的英文称谓为The first weekday after Christmas Day),坊间通常称为Boxing Day。

如果12月26日是星期日,本假期则出现在12月27日星期一。

2024年起成为法定假日。

公众假期以外的假期

编辑

以下日子,虽然不是公众假期,但按照约定俗成,部份机构或会放假或提早下班:

假期名称

公历(西历)

华夏历法/农历

简介及备注

星期六

每个星期六

日校中、小学及幼稚园不用上课(除非有活动或补课),股市则全天休市。

2006年前,大部份企业机构上午上班,中午下班、下午放假,亦有全天放假或全天不放假。

2006年,部份政府部门推行五天工作制,实行全天放假,部份非政府机构及企业跟随,全天放假的机构有所增加。如与公众假期重叠,不会作出补假。

农历除夕

1月20日至2月19日其中一天

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正月初一前一天)

农历新年前夕,准备迎接及庆祝农历新年的日子。部份企业机构会提早下班,香港股市亦仅上午开市,下午则休市。

1983年至2010年间,如农历年初一、年初二或年初三为星期日,当日将订为补假日。首次发生在1983年2月12日星期六,而最后一次则发生在2010年2月13日星期六。

中秋节

9月7日至10月8日其中一天

八月十五

部份企业机构会提早下班。

1983年至2010年间,如中秋节翌日为星期日,当日将订为补假日。首次发生在1995年9月9日星期六,而最后一次则发生在2009年10月3日星期六。

冬节

12月21日或22日

即节气中的冬至。部份机构或会提早下班,根据法定假日放假的机构,或会全天放假,以取代圣诞节假期。

平安夜

12月24日

圣诞节前夕,准备迎接及庆祝圣诞节的日子,当晚更是圣诞节活动及气氛的最高潮时期,较圣诞节当日尤有过之。部份企业机构会提早下班,香港股市亦仅上午开市,下午则休市。

除夕

12月31日

元旦前夕,准备迎接及庆祝新年的日子。部份企业机构会提早下班,香港股市亦仅上午开市,下午则休市。

法定假日

编辑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12年11月12日)请协助补充参考资料、添加相关内联标签和删除原创研究内容以改善这篇条目。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名义上,香港每年有17天公众假期(俗称“银行假期”、“写字楼假期”、“红字”、“红日”等,香港版本的日/月/年历上,该17日通常以红色标示),但根据 香港法例第149章《公众假期条例》第2条《释义》,该17天是银行、教育机构、公共机构办事处和政府部门遵守为假期的日子。如非上述机构,并不适用于《公众假期条例》,而只须根据 香港法例第57章《雇佣条例》第39条《假日的给予》 的规定,给予雇员法定假日(俗称“劳工假期”、“工厂假期”等)。但亦有机构给予雇员《公众假期条例》规定的每年17天假期。

任何雇员,只要是《雇佣条例》下的连续性合约,即连续4星期,每星期均为同一雇主工作18小时或以上的雇员(俗称“418”),都可享有法定假日。如法定假日与雇员的休息日重叠(即每星期例假,通常是星期日),应于下一个工作日补假。该补假须并非法定假日、代替假日或休息日的日子。如雇员已按连续性合约受雇满三个月,便可享有相等于雇员该日正常工资的假日薪酬。如果雇主要求雇员在法定假日工作,便须在事前至少48小时通知雇员,并在该法定假日前或后60日内安排另定假日给雇员。如双方同意,雇主可在法定假日或另定假日的30天内安排代替假日给雇员。

法定假日现时为每年14天,一直较公众假期为少,仅部份公众假期同时是法定假日(至2030年为止),即上表以黄色列出的假日。现时除3天泛复活节(即耶稣受难节 、耶稣受难节翌日、复活节星期一)外,其馀14天公众假期,均同时是法定假日。较特别是圣诞节,虽为法定假日,但依据法定假日放假的机构,可选择以冬节取代(由雇主选择)。

法定假日于1962年制定,当时每年仅有6天,其后数度增加,1977年增至每年10天、1983年增至每年11天、1999年增至每年12天、2022年增至每年13天、2024年增至每年14天、2026年将增至每年15天、2028年将增至每年16天、2030年将增至每年17天,和公众假期一致。

换言之,有部份公众假期(现为3天泛复活节,过往尚有佛诞、圣诞节后第一个周日等),属“不是法定假日的公众假期”(至2030年为止),雇主如非《公众假期条例》内指定的机构,及无在雇佣合约注明雇员可享有公众假期的话,便有权要求雇员在“不是法定假日的公众假期”期间如常上班,且不给予任何补假或补薪。亦换言之,法定假日为一相对逊色的雇员待遇,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所谓的公众假期,其实只是一项额外福利,并非真正属于“公众”的假期。这明显有别于大部份国家或地区,“红色日历”就必定是全民的假期,即使上班者亦必有补假及/或补薪的安排。

理论上,如非《公众假期条例》指定的机构,任何雇主都可自行选择给予雇员公众假期或法定假日。按照不成文传统,除了《公众假期条例》指定的机构外,俗称“白领”(主要是文员和会计工作)的行业企业是根据公众假期放假,只有俗称“蓝领”(传统上指第二产业,现在可泛指“白领”以外的大部份工种)的行业才会根据法定假日放假,例如制造、建造、纺织、维修、贸易、工程、传媒、保安、洁净、运输、物流、批发、零售、餐饮、酒店、客户服务等,以上述行业为核心业务的公司,即使是文职岗位雇员,通常也是根据法定假日放假。

1997年金融风暴后,失业率大幅飙升,部份原本给予公众假期(每年17天)的雇主,看准雇员求职困难,于是纷纷改为只给予法定假日(1998年为每年11天、1999至2021年为每年12天),以在不加薪的情况下,削减雇员假期及增加工时。只能享用法定假日的雇员,一度有增加趋势。

早在1981年6月,香港政府曾就这两种假期制度分歧的问题,展开公众谘询,研究统一的可能性,谘询结果一如所料:劳方要求增加法定假日至和公众假期一致,而资方则反对增加法定假日。政府便采取折衷方案:先于1983年起,新增1天法定假日(详见下文“香港节日的演变”),打算日后再检讨。但自此以后,此事便不了了之,再无下文。至1999年,才因新增劳动节,而令法定假日增加1天至每年12天,但与每年17天的公众假期相比,仍然少了5天。而民间、工会组织、甚至个别以争取劳工权益为重点政纲的议员,对法定假日此一相对逊色的雇员待遇、两种假期制度分歧的态度,亦一直十分冷淡,鲜有不满声音。

2008年5月,立法会议员李卓人提出私人议案,建议把所有公众假期纳入法定假日,虽然出席议员过半数赞成且仅一名议员反对,但在分组点票制度下,仍被否决[3]。

2012年2月,行政长官选举候选人唐英年,参选政纲提及建议逐步增加法定假日,由当时的每年12天,每年递增1天,直到5年后增至每年17天,和公众假期一致为止。但随著唐英年落选,此事又再不了了之[4]。

2020年1月14日,因2019年反修例运动的严重社会动荡及人道危机,时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公布多项民生政策措施,包括建议逐步增加法定假日,至和公众假期一致,交由劳工顾问委员会讨论。

政府于2021年3月5日刊宪《2021年雇佣(修订)条例草案》[5],该条例草案于同月17日提交立法会,同年7月7日获立法会通过,同月16日刊宪[6],落实2022年起,法定假日每两年递增1天,即逢双数年份,均把1天“不是法定假日的公众假期”纳入法定假日,依次为佛诞(2022年)、圣诞节后第一个周日(2024年)、复活节星期一(2026年)、耶稣受难节(2028年)、耶稣受难节翌日(2030年),至2030年,法定假日将和公众假期一致(星期日除外)。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如前述,雇员必须符合“418”,方能享用法定假日。一些兼职或临时雇员,由于工时少于每星期18小时及/或雇用期少于连续4星期,又或一些无良雇主,为合法逃避《雇佣条例》规定的雇员福利(包括及不限于法定假日),逐刻意安排雇员每工作少于4星期便停工一段时期,致不能构成“418”,这些雇员连法定假日也不能享用,他们不论在公众假期或法定假日上班,雇主也有权不给予任何补假或补薪,这也造成了不少的社会问题。

学校假期

编辑

绝大部份日校中、小学及幼稚园,除了所有星期六、星期日和公众假期当天放假外,还有很多其它假期。例如农历新年、复活节和圣诞节,除了星期六及星期日和公众假期当天外,还会另外于星期一至五放假约5至10天,可以串连成连续约10天或以上假期。每年有1至3天教师发展日及1至3天学校自决假期,学生不用回校上课。7月上、中旬至8月下旬为最长暑假,个别专上院校,更早在4月下旬已开始暑假,至9月上旬完结,为期长达约4个月。一些学校大型活动(例如运动会、家长日、旅行、毕业礼等)翌日、国父孙中山先生诞辰纪念日(公历11月12日)等,亦可能会放假一天。道教团体主办的学校在道祖诞(农历二月十五)、孔教团体主办的学校在孔圣诞(农历八月廿七或公历9月28日),或会放假一天。而伊斯兰教团体主办的学校在古尔邦节(伊斯兰历12月10日),会放假数天。有少数族裔学生的学校可能会专设特定族裔、宗教假期,或要由学生自行请假。个别国际学校会设立与联系国家相关的节日(如国庆)为学校假期。

2022年,因应第五波疫情,加上政府需征用校舍作全民强制检测(后期宣布已暂缓,及后不了了之),因此暑假将调整到3月初至4月复活节后,而该学年的最后一个上学日将延迟至8月12日。

此外,由于在近年立法会及区议会选举中,需借用部份学校校舍作票站,需在投票日翌日早上才能把校舍归还校方,因而妨碍学校的正常运作,更有学校因此而不借出校舍作为票站,故教育局根据选管会建议,在2020年6月向学校发出通告,要求所有学校(不论有否借出校舍作票站)须把立法会及区议会选举(不包括补选)投票日翌日,订为学校假期[7],以减低投票对学校运作的影响。

“学校假期”一般是指学生不用回校上课,但亦可能须回校出席活动或补课,期间学校教职员未必放假。

一所全日制学校校历例子 (2024/25学年)

节日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维持日数

圣诞节及新年(元旦)假期

2024年12月23日(星期一)

2025年1月1日(星期三)

10日

农历新年假期

2025年1月24日(星期五)

2025年2月4日(星期二)

12日

复活节假期

2025年4月18日(星期五)

2025年4月26日(星期六)

9日

暑假

2025年7月11日(星期五)

2025年8月30日(星期六)

51日

公众假期与逢星期六、星期日、其他公众假期重叠的处理方法

编辑

当公众假期与星期六重叠,即使实行五天工作,亦不设任何补假。如与星期日或其他公众假期重叠,则会另日补假。一般而言,补假会在该假日之后下一个工作日,或由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藉在宪报刊登的命令,指定取代该日的另一日。

以香港现行的公众假期安排而言,与星期六重叠的公众假期,每年最多可达5天,最少也有1天,因耶稣受难节翌日铁定于星期六,以2011年至2046年这36年计算,共有100天,平均每年为2.78天。虽然星期六不是公众假期或法定假日,但按照约定俗成,不少机构在星期六均会提早下班甚至全天放假(尤其2006年起,部份政府部门推行5天工作制,部份非政府机构及企业跟随,星期六全天放假更为普遍),形成假期重叠却没有补假,使不少雇员损失了部份假期。因此,除非索性放弃星期六提早下班或全天放假,从事星期六全天上班(或任何每周上班6天)的工作,否则所谓每年17天的公众假期,根本不可能完全放足(最多也能只放16天)。

有关安排被指对部份每周上班5天的雇员不公平,2011年,时任立法会议员冯检基曾经在事务会议中,询问时任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张建宗相关问题,建议在节日前一天或后一天补假,但张建宗表示,建议会导致机构在节日当天要继续办公,非每周工作5天的雇员亦要如常上班,反而对该等雇员不公平,所以无意改动安排[8]。

较特殊的,是1983年至2010年间,农历年初一、二、三和中秋节翌日,与星期日重叠的补假方式。在1982年及之前,这些假日和其他假日一样,如与星期日重叠,会于该天后,即农历年初四和八月十七补假;但后来考虑到有意见(尤以女性雇员而言)认为,如把补假安排于前一天,即农历除夕和中秋节,可以方便雇员按华夏传统,为家人准备晚餐团聚,以及与家人一起享受一年中最重要的相聚时刻。故由1983年起,更改了补假方式,这些假日如与星期日重叠,改为于该天前,即农历除夕和中秋节补假[9]。这等同把补假定于星期六及/或农历除夕,这些日子虽然不是公众假期或法定假日,但按照约定俗成,不少机构在这些日子本身会提早下班甚至全天放假,令不少雇员损失假期。而根据这种补假方式,与星期六重叠的公众假期(包括其补假),每年最多可达6天(英治时期)或5天(特区时期)。例如2009年和2010年,便连续两年出现此最恶劣情况:2009年与星期六重叠的公众假期,有清明节、耶稣受难节翌日、佛诞、圣诞节后第一个周日,且由于该年中秋节翌日与星期日重叠,故以中秋节,即星期六补假;2010年与星期六重叠的公众假期,则有耶稣受难节翌日、劳动节、重阳节、圣诞节,且由于该年农历年初一与星期日重叠,故以农历除夕,即星期六补假。即连续两年,连同补假在内,与星期六重叠的公众假期,均为达上限的5天,造成不少假期损失。

2010年农历年初一(2月14日)与星期日重叠,当局依例安排农历除夕(2月13日)星期六补假,形成了上述的假期损失。2010年2月13日,农历除夕,时任行政长官曾荫权在沙田年宵市场被传媒问及有关问题时,表示曾与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张建宗讨论过有关问题,并研究修改有关法例,避免再出现同样情况[10]。

就此,政府于2011年向立法会提交《2011年公众假期及雇佣法例(补假安排)(修订)条例草案》(下简称“该修订”),提出日后农历年初一、二、三和中秋节翌日,如与星期日重叠,将改回1982年及之前的补假方式,于该天后,即农历年初四和八月十七补假,以避免上述的损失假期问题,该修订于同年12月14日通过[11],《2011年公众假期及雇佣法例(补假安排)(修订)条例》于2012年2月24日生效。

2011年及2012年,农历年初一、二、三和中秋节翌日均没有与星期日重叠。

2013年,为该修订生效后,首次农历年初一(2月10日)与星期日重叠,故以农历年初四(2月13日)星期三补假,也是该修订生效后首次实行。[12]

2022年,为该修订生效后,首次中秋节翌日(9月11日)与星期日重叠,故于农历八月十七(9月12日)星期一 ,以“中秋节后第二日”名义补假。

然而,所有公众假期(包括农历年初一、二、三和中秋节翌日)与星期六重叠均无补假的问题,至今仍未有改善。

即使该修订生效,与星期六重叠的公众假期,理论上每年最多仍可达5天,但这情况仅于1999年出现过(该年农历年初一、二、三和中秋节翌日均没有与星期日重叠,无出现以星期六补假的情况,但与星期六重叠的公众假期,仍多达5天,分别为耶稣受难节翌日、劳动节、佛诞、中秋节翌日、圣诞节),2011年至2046年这36年间,与星期六重叠的公众假期,每年最多为4天,平均为2.78天,见下表(2026年及以后的公众假期尚未公布,以假设《公众假期条例》至2046年仍无再修订计算;由于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起,实行的一国两制、50年不变期限,将于2047年7月1日届满,其后香港实行的法律及制度仍未知,故2047年及以后暂不作计算)。

与星期六重叠的公众假期

年份

与星期六重叠的公众假期

天数

2011

一月一日、农历年初三、耶稣受难日翌日、国庆日

4

2012

耶稣受难节翌日、佛诞、端午节

3

2013

耶稣受难节翌日

1

2014

农历年初二、清明节、耶稣受难节翌日

3

2015

农历年初三、耶稣受难节翌日、端午节、圣诞节后第一个周日

4

2016

耶稣受难节翌日、佛诞、国庆日

3

2017

农历年初一、耶稣受难节翌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日、重阳节

4

2018

农历年初二、耶稣受难节翌日

2

2019

耶稣受难节翌日、中秋节翌日

2

2020

农历年初一、清明节、耶稣受难节翌日、圣诞节后第一个周日

4

2021

农历年初二、耶稣受难节翌日、劳动节、圣诞节

4

2022

一月一日、耶稣受难节翌日、国庆日

3

2023

耶稣受难节翌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日、中秋节翌日

3

2024

农历年初一、耶稣受难节翌日

2

2025

耶稣受难节翌日、端午节

2

2026

耶稣受难节翌日、中秋节翌日、圣诞节后第一个周日

3

2027

农历年初一、耶稣受难节翌日、劳动节、圣诞节

4

2028

一月一日、耶稣受难节翌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日

3

2029

耶稣受难节翌日、端午节

2

2030

耶稣受难节翌日、重阳节

2

2031

农历年初三、清明节、耶稣受难节翌日

3

2032

耶稣受难节翌日、劳动节、端午节、圣诞节

4

2033

一月一日、耶稣受难节翌日、国庆日/重阳节[注 1]

3

2034

耶稣受难节翌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日

2

2035

农历年初三、耶稣受难节翌日

2

2036

耶稣受难节翌日、佛诞

2

2037

耶稣受难节翌日/清明节[注 2]、重阳节、圣诞节后第一个周日

3*

2038

农历年初三、耶稣受难节翌日、劳动节、圣诞节

4

2039

一月一日、耶稣受难节翌日、佛诞、国庆日

4

2040

耶稣受难节翌日

1

2041

农历年初二、耶稣受难节翌日

2

2042

耶稣受难节翌日

1

2043

耶稣受难节翌日、佛诞、圣诞节后第一个周日

3

2044

农历年初一、耶稣受难节翌日、国庆日、重阳节

4

2045

农历年初二、耶稣受难节翌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日

3

2046

耶稣受难节翌日

1

^ 2033年国庆日和重阳节均为10月1日星期六,预计会于10月3日星期一以“国庆日后第二日”或“重阳节后第二日”名义补假。

^ 2037年耶稣受难节翌日和清明节均为4月4日星期六,预计会于4月7日星期二以“清明节后的周日”名义补假,或4月6日星期一先以“清明节后第二日”名义补假,再于4月7日星期二以“复活节星期一翌日”名义补假。

其中4年,1天公众假期与星期六重叠(2013、2040、2042、2046),占约11.11%(小数点后二位四舍五入,下同,故总数或非100%);

其中10年,2天公众假期与星期六重叠(2018、2019、2024、2025、2029、2030、2034、2035、2036、2041),占约27.78%;

其中12年,3天公众假期与星期六重叠(2012、2014、2016、2022、2023、2026、2028、2031、2033、2037、2043、2045),占约33.33%;

其中10年,4天公众假期与星期六重叠(2011、2015、2017、2020、2021、2027、2032、2038、2039、2044),占约27.78%。

没有任何一年有5天公众假期与星期六重叠。

36年共100天公众假期与星期六重叠,平均每年约2.78天。以上还未计算前述“公众假期以外的假期”与星期六、日重叠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