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猫》文本解读
郑振铎的《猫》一文总共记述了“我们一家”三次养猫的经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以“我家养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是死亡”的总说为开头,引出三次经历。这三次经历均以猫作为主线,以“我”的情感态度作为暗线,每一次的经历都包含猫的来由,“我”以及其他人的感情态度和猫的离开。
作者在这三次经历上倾注的笔墨是由少到多的,第一只猫的情况略写,第二只猫稍稍多了一些,第三只猫所占的篇幅是最大的。作者的感情态度也是逐渐递增的,从对第一只猫离开时的“一些酸辛”,还能够理智地安慰三妹到第二只猫离开时的“怅然,愤恨,诅骂”到第三只猫离开后的“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的多”,从“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到“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感情逐渐递进,并在第三只猫离开时达到顶峰,懊悔、自责之情无以言表。
文章倒数几段的“我”内心的自责和忏悔不能不给人以强大的冲击。在这三次经历的描写的过程中,作者也多次运用伏笔,在写第一只猫的时候以“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暗示它的得病与死亡,第二只猫的过于活泼,让我们提心吊胆,总要查问寻找为下文的它被人捉走又埋下了伏笔。这些潜在的伏笔使得文章联系更为紧密,情节的发展也显得更有逻辑性。
一、猫的写照
如果文章名为《猫》,故而芙蓉鸟只是展现猫的命运的工具的话,第三只猫的死亡,恰恰证明了在黑猫出现后,“我”的忏悔的虚伪。第三只猫的死亡原因也是模糊的。文中第三只猫的死亡,距离芙蓉鸟的死亡,大约两个月。芙蓉鸟死后,隔了几天,“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认为自己冤枉了第三只猫,“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然而两个月后,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短短一句话,宣告了第三只猫的结局。这只被我们冤枉的猫,死在邻家的屋脊上。“邻家的屋脊”可见猫在死亡前的一段时间里过得并不好,这两个月也许一直在外面流浪。它感知到人对它的态度从漠视转为愤恨,故而它选择了躲避。
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笔者的判断是,并非死于木棒打了一下。一则相隔时间较长。二则用了“忽然”一词,表明之前的伤不足以致死,令人吃惊。从猫被打到黑猫的出现,相隔几日。而黑猫的出现使“我”认清自己的错误想要补救,距离第三只猫的死已经两个月。可见,在“我”得知真相,到猫死亡这段不短的时间里,没有所谓的补救。
第三只猫的非自然死亡,可以说是多方面的结果。从芙蓉鸟的进门,就已经暗示了猫的结局。首先,第三只猫的到来是不受欢迎的。它不同于前两只猫的可爱,使得这个家中爱猫的人对它并不爱护。其次,因猫在家里的若有若无,妻子带来了新的宠物:芙蓉鸟。芙蓉鸟的到来彻底宣告第三只猫的末路。
第三只猫的死亡,也并非“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黑猫的出现,“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武断,而证人们都没有任何补救措施,来弥补对第三只猫的冤枉。“我”的理由是“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事实上,“我”既没有言语的道歉,也没有行动的弥补,更谈不上对它的照顾,第三只猫就这样死了。学生往往认为“我”是家庭中唯一反思的人,是作者的化身,“我”的忏悔和难过被视作整篇文章的中心。想要充分挖掘作者的创作意图,除了听人物在文章中的表白,更要看人物的行为。
二、《猫》的主题
郑振铎这篇小说发表于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文学周报》第199期。其创作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文学研究会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注意观察和描写社会的黑暗﹑人们生活的痛苦及新旧两代思想上的冲突。郑振铎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始终强调“为人生”的文学理念。
郑振铎在“五四”时期的人道主义观念,将人类看做一个整体,对每个人的悲惨命运感到同情与愤怒。“人道主义便是人类间的无论人种、国家或阶级之异同,尊重人类人格的平等,博爱一切人类”。郑振铎受俄国文学影响,一方面强调文学的悲剧性,来激发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心。另一方面重视文学的真实性,真实地反映人的生活。这种真实既包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真实,也包含了情感的真实。
《猫》一文揭露出家庭生活中的不平等,这正是旧家庭所酝酿出的悲剧,而悲剧的根源在于人性的种种缺点。郑振铎所批判的,不仅是家庭中强者对弱者的剥削,底层劳动者被剥夺了话语权,还可以看到“我”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在自我反省的不足。《猫》以第一人称叙述展开情节,以“我”的反思结尾。相比于对猫的这样弱小动物的反思,“我”对于“人”的反思则需要挖掘。“我”作为作者所塑造出来的一个知识分子,自我反省不能对“张妈”这样的底层真正的理解与平等的对待。
猫和芙蓉鸟,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对照物。作者选取了生活琐事,以散文化的笔法给人以真实感。通过层层的对照,人性的复杂多角度呈现。作为一篇构思精妙的小说,《猫》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一猫一事一人的解读,而要揭开家庭生活的一角,展现出家庭权力构架下对弱者的绞杀。
作
者
简
介
马志傲,内蒙古兴安盟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本科毕业于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就读于赤峰学院文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现就职于赤峰市松山区第十一中学。倡导“扎扎实实学语文,朴素自然教语文”理念,致力于在打好“字、词、句、篇”等语文学习基础上,使学生实现“精神与言语的共生”。
wen
文
ben
本
jie
解
du
读
栏目负责:刘洪涛
投稿邮箱:liujin1206@qq.com
本期责编:董艳荣
执行主编:胡 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